自身就是meme。
如果要评选本年度的人类网络迷惑行为,那么数百万用户热衷在视频网站上围观各种各样的“土拨鼠劝架”,大概能榜上有名。
这个风潮或许起源于上个月底B站一段名为“动物的迷惑性行为之—土拨鼠劝架”的视频,内容大致如下:动物园里两只土拨鼠正在用小短手互相扒拉,看上去似乎在打架,激动时甚至会发生亲小嘴的行为。
而更多亮点在于另一只试图分开他们的土拨鼠,似乎在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三方虽些许焦灼,但数次停下发呆,乃至中间交换角色。
题图及视频内容来自B站UP主“獣伊黑猫君”
一段颇有人间烟火气息的桥段发生在土拨鼠之间,的确催生了一出大自然编排下独有的情景喜剧。不过估计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怎么也想不通,这段时长一分多钟的视频,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如此受人类世界的欢迎。在它上传后的头几天里,每天都保持着数千人在线观看的状态,如果用一位网友的话来形容这种现象就是:
1
众所周知,人类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围观土拨鼠了,例如下面这个经久不衰的meme:
别搞错了,它真的不是熊
这个土拨鼠尖叫的鬼畜画面,源头来自Instagram账号@lonegoatsoap 于2015年在加拿大一座山上拍摄的视频。尽管这种生物从来都发不出“啊——”的声音,但它却统一了全球各种语言的网友崩溃时的情绪表达。
后来,这种身材肥硕、长着大板牙的动物就再也不缺人类的瞩目了。
2019年中国摄影师鲍永清曾用相机抓拍下了青藏高原上藏狐和它的食物——土拨鼠相遇的瞬间,这张照片获得了第55届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奖(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19)。
作品名为《The Moment》,集齐了之后互联网两大网红生物
拿了大奖的同时,这只生死一线,指尖都透露着惊慌的土拨鼠很快又成为了新的表情包,巩固了它互联网顶流的位置。
而这一次,土拨鼠又又又引发了两脚兽的围观,还是因为它近似人类的行为。
开头那段三只土拨鼠吵架的画面,出自B站UP主“獣伊黑猫君”,视频是他自己在动物园拍摄的。獣伊黑猫君平日上传了多个有关动物的录像,但唯独这一个莫名其妙地引发了网友的一场狂欢。
在土拨鼠的焦灼争执中,一度和“啊——”深度绑定的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发出太多声音,仅凭借三双小短手就让观众们为之疯狂。不过这也给予了网友们发挥的空间,猜测它们吵架原因的同时,擅长配音的人干脆自己动手二创,来赋予这段剧情不同的意义。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土拨鼠彻底化身语言大师,从东北话到客家话,河南话到闽南语,乃至外语,任何语言吵架都能与这段视频完美契合。
而在主题方面,从JOJO、GTA,再到京剧昆曲版本,各种形式主题的吵架,三只土拨鼠都完美驾驭,和最近同样火的“水母迷因”系列相比,土拨鼠们似乎在创作题材的广度上还略胜一筹。
其实早在这个视频走红之前,土拨鼠劝架行为就已经被不少人观察到了。翻开过往的视频,你还会发现有人曾给这种网红生物总结了一句话:“众所周知,土拨鼠打架必有一只来劝架”。
不难发现,土拨鼠所谓的“劝架行为”并非偶然发生的,但能在互联网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那大概只能解释为意外了。
在围观和调侃之余,人们对这种标准的“土肥圆”外形,配合典型的“看起来不怎么聪明”气质的动物产生了质疑:土拨鼠之间,真的能产生劝架的情节吗?
2
这还要从辨认土拨鼠开始说起。
虽然土拨鼠成为网红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在大部分人认知中,土拨鼠的具体形象其实是模糊的——原因很简单,时至今日人们对土拨鼠的定义也比较模糊。
拿通常大众认知中被称为“土拨鼠”的生物来作为答案来举例:我们口头上称呼的“土拨鼠”,涵盖了长得颇为相似的草原犬鼠和旱獭,他们都是松鼠科,但分属两个不同的属。
草原犬鼠(Prairie dogs)
而大家最常见的土拨鼠一般指的都是旱獭,另有多个种类。例如劝架视频中的土拨鼠,从头顶的三角形黑色皮毛可以判断为喜马拉雅旱獭。而那个尖叫meme中的土拨鼠,则是广泛分布在北美林地和田野的美洲旱獭。
美洲旱獭(Groundhog)
土拨鼠中大部分种类喜欢在洞穴里群居,热衷于社交,通常喜欢以互相喂食、玩耍、整理毛发、亲吻等方式来互动。
不过某些种类的土拨鼠社交和打架时的行为表现差异并不大,像是劝架视频中的喜马拉雅旱獭,作为生性温顺的啮齿动物,它们打起架来的样子就和视频里一样喜感。
至于看起来像“劝架”的行为,大概率只是劝架的那只土拨鼠也想打架罢了。
“尖叫大师”美洲旱獭则不太一样了,它的尖叫声也不是因为崩溃,而是用来示警的。如果直接动手,好斗的美洲旱獭则不怎么斯文。对于这件事,和它长期共处的美国人很有发言权。
北美地区有一个传统节日——人们认为,每年2月2日美洲旱獭如果从洞中出来,就意味着春天将很快降临,如果没有,则意味着冬天还有六周才结束。他们将这个日子称为“土拨鼠之日”,每逢佳节,北美一些地区会由市长请来“预言家”土拨鼠举行迎春仪式。而2015年开春,威斯康辛州一位市长就在“听”土拨鼠报春的过程中被其结结实实咬了一口。
经典喜剧电影《土拨鼠之日》也是得名自这个地方风俗
而和旱獭不同,草原犬鼠在土拨鼠中以智商高,语言系统强大而闻名。实际上它所点亮的语言天赋,甚至高于鹦鹉、大猩猩这些普遍被认为语言能力强的动物。
草原犬鼠相比旱獭往往显得眉清目秀
北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者曾花30年时间来研究草原犬鼠的叫声,他们先后收集比对过多个不同种群的土拨鼠成长过程中的叫声,大量比对它们的声谱图后,从它们的叫声中找出了表达颜色、大小、形状的“词汇”。
负责该项目的动物行为学家Con Slobodchikoff对这种鼠类的表达能力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他们能够描述人类的大小、衣服的颜色这样的信息,甚至是否带着枪。在十几秒之内,他们能传达‘穿着蓝色衬衫瘦高个子的人慢慢穿过领地’这样精确的信息”。
正是因为头脑好使、对语言有一定理解能力,颜值又高,草原犬鼠也被驯化成了颇通人性的宠物,又名黑尾土拨鼠,它的形象基本成为了土拨鼠在宠物领域的代表,几年前一度受到人们疯狂追捧。
有趣的事是,由于价格较为昂贵,国内商家常会用人工饲养的喜马拉雅旱獭作为其“平替”,一来二去,那些认不清土拨鼠的人就对两种宠物更加迷糊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网友。最近几年,因为广大网民对土拨鼠就是“身材肥硕、长大板牙”的刻板印象,连竹鼠、猫鼬等动物都常常在网上被误加入土拨鼠的行列,就更别说原版土拨鼠了。
3
虽然土拨鼠已经成了社交网络上的顶流网红,且自己也确实浑身是宝、性情适合与人接触,但它还有一个尴尬的身份——鼠疫的自然宿主。
上世纪初,我国东北曾爆发过一起严重的流行性鼠疫,造成6万人死亡,著名公共卫生专家伍连德在探寻这场瘟疫的起源时,就发现了其中有野生旱獭的身影。2014年甘肃发生人食用旱獭感染鼠疫死亡的事件,也曾在再度唤醒人们对“鼠疫”的认知。
伍连德与1910-1911年东北鼠疫
但近年来土拨鼠在网络上的走红,让国内部分旅游景点给本地土拨鼠打上了“来高原最值得打卡的玩法”招牌,招引来大批游客逗弄、喂食这些逐渐不怕人的动物。
与野生土拨鼠近距离接触随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开,在短时间里被打造成了去西藏旅行的新潮流,一些游客不仅与其亲密接触,甚至用亲吻和用嘴喂食的方式来拍照打卡。
经过一些专家的多次呼吁,网友科普鼠疫危害,部分景区在也舆论压力下撤下“可喂食土拨鼠”的牌子,但时至今日,这些行为依然阻止不了景点围栏之外人们与野生土拨鼠的接触。
在社交媒体上那些游客与土拨鼠互动的热门照片或视频评论区,网友们的“啊——”和“鼠疫警告”相互交织,算是完美诠释了人们对“顶流网红”土拨鼠的认知状态——当然,在我们对土拨鼠的刻板印象被改变之前,还是和野生网红保持一定的距离吧。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 首页
-
- 页 / 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