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白夜谈】仇恨言论应该被保护吗

Emunah
文化 2021-01-12
文化 > 【白夜谈】仇恨言论应该被保护吗
收听文本
0:00/0:00

题图 / CaesarZX题图 / CaesarZX

本周末西方世界最热闹的消息,莫过于某个群体大闹国会了。这件事情本身就挺魔幻现实了,更锦上添花的是,紧接着这场闹剧,在虚拟世界里,推特又进行了一次争议极大的账号封禁。

这事儿一出,互联网上的反响也很大。不少网民为此破口大骂,称推特越界;而反方则打出了“仇恨言论不应当被保护”的口号。

那么,问题来了:Hate speech(仇恨言论)到底应不应该被保护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或许首先还得回归到Hate speech本身的概念上。从字面上来看,Hate speech很好理解,可以直译为“仇恨言论”。在剑桥字典里,这个词组被解释为“表达仇恨或是鼓励听众去仇恨某个特定对象(人、群体等)的公共言论”。

换言之,不管有没有逻辑、讲不讲道理,总之说Hate speech的人是不大可能改变自己的观念的。因为究其根本,Hate speech的诞生是源自于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敌意。这就好比和老一辈里脑筋比较顽固的人说电子游戏是个好东西一样——用道理是很难的说服情绪的。

近几年来Hate speech越来越聚焦于互联网语境,专指宣泄和引导敌对情绪的种种在线发言。如果非要找几个国内的网络热词来对应,Hate speech可能更像是“键盘侠”、“喷子”、“钓鱼”、“巨魔”等等的集合体。

在国内互联网,其实也有不少靠着Hate speech吃饭的人。这一次推特的封禁行为,让我或多或少想起,几年前在国内互联网,也有一个自媒体超级大号就因为差不多的理由被封了——靠着贩卖毒鸡汤被无数人捧也被无数人踩的“咪蒙”。

在微信公众号还没有发展出“在看”的年代,咪蒙是互联网最爆款的爆款。一篇刷屏无数的《致贱人》,几乎成了这一代新闻传播学子上广告营销课必定要学到的参考案例。似乎是在《致贱人》的十万加之后尝到了甜头,咪蒙从此走上了专业贩卖焦虑的道路——而她最后的被封禁,也是因为一篇半真半假、渲染阶级固化和对立情绪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学媒体的总是会感慨:没有人记得“咪蒙”背后的那个人曾经写过《好疼的金圣叹》这种文字,大家只放眼看到“咪蒙”名下接踵而至的十万加。但换个角度,咪蒙在新媒体界的辉煌,只是证明了Hate speech在通过互联网分化人群方面有多大潜力。

从表面上看,就好像骂街会被大家认为不礼貌不合适一样,Hate speech怎么着也不应该是一件能流行起来的事情。但众所周知,互联网是“法外之地”,伦理道德的边界被高度模糊。许多人披着匿名ID自说自话,Hate speech反倒找到了生存之地。

既然伦理和道德已经不能约束它了,那是不是应该寻求法律的帮助、把它一封了事呢?

其实这还是和骂街一个道理。虽说骂街不是一件好事,但总也不能说就完全剥夺人骂街的自由了吧。密尔说:“在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权自由选择生活方式而不受指责。”通俗易懂地翻译一下,就是人要走歪,只要他没抢你的道,不该拦也拦不住的。

可惜的是,在互联网逐渐变成每个人的公共区域的现在,我们的私人空间被不断挤压。普通人的骂街可以被容忍,而一个骂街能让千万人听见并信以为真的人呢?现实是,当任何一个行动都被网络变成公开的,密尔的古典消极自由是否还有实施的空间,也越来越可疑。

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那个号称回答了宇宙终极的“42”一样,它们都并没有什么意义。互联网不会从无序变成有序,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对我个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可能还是不带脑子享受最后荒诞的结局。至少推特的这次封禁,网友还贡献了不少优秀梗图,拿来撑过本周的打工人生活应该是足够了。


展开全文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14
快速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评论时间
查看全部评论
  • 首页
  • 下一页
  • 页 / 共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