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早上九点四十五分,中雨,一个身影奔跑在坑坑洼洼的人行道上。汽车飞溅的水花把他的裤脚沾湿了一大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兴奋的心情。他带着心里一股难以言明的冲劲,从公园前地铁站出站以后,便一直往青宫电影城飞奔而去。被雨水打湿的衣衫,紧紧地黏在他的身上,可他没有表现任何不适感,继续忘我地奔跑在前往电影院的路上——仅仅是因为一部快要下架的电影——《头号玩家》
2018年5月6日,早上九点四十五分,他又出现在别的电影院,准备再去观看《头号玩家》。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接过票并检查后,提醒他:“先生,电影还有一个小时才开始,你可以先去别的地方逛逛。”他腼腆地笑了笑,然后接过票,在工作人员的注释下,就在离影厅入口的不远处,挑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他几乎是每隔十分钟要看看手表。离入场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他向工作人员问道:“您好,请问现在可以入场吗?”工作人员的脸上有些尴尬,但还是笑着请他再等一等。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说其实观众只要提前五分钟入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那么多时间来到影院。他淡淡一笑解释说:“因为我害怕迟到。”十点四十五分,观众开始陆续入场。工作人员在扫了一眼票面的信息后,就将票据递回给他。他道了一声谢,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票据,仿佛怕打碎什么重要的东西一样。然后,他便根据指示,快步跑向影厅。其实他真的不用那么匆忙,只是:他害怕迟到。
《头号玩家》这部电影作为四月份里票房最高、口碑最佳的电影,我一共看了两遍。而两次观影,我都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而流泪(我自己数了一下,两次观影,有不止十次让我流泪,部分次数是因为情节的重复。)室友A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是:故事情节狗屁不通,影片顶多定位为游戏玩家献礼MV,跟《建军大业》《建国大业》这些政治献礼片一样,完全失败,顶多三分。
平心而论,从电影评论人角度出发,这是最容易作出的一针见血的评价。毕竟,斯皮尔伯格在日本首映礼的时候,就已经当着媒体的面宣布:“这是一部拍给世界所有游戏玩家的电影。”自然,这无疑就是一部向全世界游戏玩家售卖情怀的电影。就连知乎上也有人提问“如何评价《头号玩家》这部电影?”,其中的一个回答便是:“就是卖情怀而已,票房高是因为95后已到了‘割韭菜’的时候了。”
是的,他们都没说错,《头号玩家》无非就是一部爽片而已,一部集合了很多80年代至90年代流行文化的“彩蛋”电影而已。它就是靠着卖情怀来向中国的95后割一波韭菜而已,是的没错。你们都说得很对。但是,如果就这么来评判这部电影的话,那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卖情怀也有卖得好与坏。不论是电影业还是游戏业里,卖情怀的作品不计其数,例如:电影作品如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的集合了昭和年代和平成年代所有骑士的假面骑士电影大战,游戏作品如仙剑奇侠传6等等。以上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卖情怀割韭菜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口碑都扑街了。那么如此看来,《头号玩家》还是有值得让人称道、让人称赞的地方——毕竟,《头号玩家》卖的不只是情怀,更多的是感动。
作为一个接触游戏已经快二十年的游戏和动漫爱好者,《头号玩家》带给我的,真的不是情怀,而是满满的感动。还记得我说过的,两次观影,我都在几个重复的地方被感动而流泪吗?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表现了游戏玩家最真实的一面:
首先,《头号玩家》这部电影集结了多不胜数的“彩蛋”,这些所谓的“彩蛋”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不同游戏、电影或动漫作品里的人物,例如《星际争霸》的吉姆雷诺、《守望先锋》的猎空、《街头霸王》的隆和春丽、《古墓丽影》的劳拉寇福特、《Halo》里的士官长、DC动画里的小丑和哈莉,《侏罗纪公园》里的暴龙、《金刚》里的大猩猩、《闪灵》里的双胞胎姐妹等等。倘若要数清《头号玩家》里多不胜数的人物彩蛋,肯定得费上一番不小的功夫。但是,倘若你在电影院戴上3D眼镜观看《头号玩家》,那么我相信,在看见电影的男二号从飞机一跃而下,化身18米高的RX-78-2元祖高达加入战场,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振臂高呼:“偶咧哇刚大木哒!(日语:俺はガンダムだ,意思是:我是高达)”。
相信小时候的你,尤其是男生,都特别痴迷于假面骑士、奥特曼、高达等等的动画系列,小时候每次和小伙伴玩耍,都喜欢模仿主角,大喊一句:变身!虽然我们喊出台词之后,现实世界里我们还是个小不点的小屁孩而已,但是,我们却在我们的想象世界里变身成了那个你和我都共同看过的迪迦奥特曼,那个假面骑士Kuuga, 那个和00高达合二为一的刹那·F·清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都很渺小,但在想象世界里,我们因为自己的想象而变得伟岸。可以这样说,我们虽然还不能制造电影里“绿洲”这个游戏平台,但我们却在现实世界里创造了“绿洲”这个概念: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的嬉戏玩耍以及现时流行的Cosplay活动等等。电影里的“绿洲”不仅承载了我们儿时的想象,而且它传承了我们儿时的想象,并且告诉我们这种想象的伟大。
其次,玩家们最真实的一面,便是对游戏的热爱。这种热爱,既来自对游戏本身的热爱,也来自游戏伙伴的互帮互助。片中,正是因为对“绿洲”的热爱,“绿洲”玩家生起了对IOI的反抗意识,自发响应男主角保护“绿洲”的号召,加入到“绿洲”网络里对抗IOI的大军行列之中。值得玩味的地方有四处;一是变身为高达的男二,在到达变身时限之后,他依然义无反顾地站在反派面前,举起中指,用最后的方式来反抗IOI的不公做法。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这不正是那句2015年在全球玩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句话:F U Konami的真实再现吗?二是女反派在现实世界里,她被所有头戴VR眼镜,正在街上手舞足蹈地在虚拟网络里和IOI对战的玩家们所震惊:她觉得眼前这群手舞足蹈的人可能是疯了,为了一个游戏,为了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值得吗?玩家们的做法已经回答她了:只要你心里还存有对游戏的热爱,留有对游戏的激情,那么你在游戏里所奋战的一切,就都不是毫无意义的。三便是钢铁巨人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体帮助队友过桥,最后被反派击落掉入岩浆之中,牺牲前,还不忘做出《终结者2》里T-800的手势来鼓励队友的情节。估计不少玩过《Left 4 Dead》朋友看到这里,心头都会为之一震,毕竟我相信,你们都应该会将最后一个医疗包用在队友身上吧?。最后一处,便与游戏史上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彩蛋”有关——“程序员之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资料浏览,这里就不作赘述了。但这里,我们可以无疑肯定的一点是: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去努力奋斗,顽强抗争,从来都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第三个让我觉得非常感动的地方,便是《头号玩家》里对于彩蛋竞赛机制的设置,其实就是对标题的响应:所谓的头号玩家,指的其实就是单机游戏里的一号玩家(Player 1)。而这个机制恰恰好正是“绿洲”设计者哈利迪的一生经历的写照:小时候,只有他一人在房间里玩着游戏;设计“绿洲”时,因为自己的不善言辞,哈利迪与一生挚爱擦肩而过;“绿洲”大获成功之后,最能理解他的合作伙伴莫罗却又被他劝说签订合同放弃股份,离他而去;即便是他的葬礼,也无别人在场,只有他一个人而已。所以说,Player 1 更加像是single Player,alone player, lonely player。这其实无疑就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游戏玩家的真实情况: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是自己玩着游戏,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与身边的人产生交集甚至交流。这就使得现实社会对游戏玩家的大部分评价都是偏向负面的,毕竟,社会交往更加看重人与人的交流,一个不善言辞、与人交流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被社会所嫌弃、所淘汰。而片尾,哈利迪和莫罗都解释了他们把“绿洲”设计成一个多人游戏的本意:他们都不愿意看到人与人因为游戏而变得孤独,而逐渐疏离对方。在这之前,哈利迪在男主成功接过“绿洲”的运营权,向他解释完自己设计“绿洲”的本意,淡淡留下一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之后,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哈利迪对男主享受自己所设计的游戏的感谢之情,更是一种哈利迪向男主表达他终于找到一个能读懂自己一生所有经历的人的荣幸和感叹。哈利迪生前对流行文化异常狂热,一直致力于与他人分享他所热爱的东西,但生前却无人能够明白他的苦心,而在他死后,一个能够读懂他一生的人——男主终于出现了,他明白了哈利迪设计“绿洲”的本意,并且将哈利迪的本意向所有人进行传递。而最后男主问哈利迪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哈利迪给男主留下了一个悬念的结局。然而这个结局的意思便是:肉身虽死,精神永存。尽管哈利迪的肉身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他对游戏的热爱,将永远和“绿洲”的玩家在一起。因此,我的眼泪里既还有一种对哈利迪生不逢时的慨叹,又还有一种被玩家精神的传承所折服的感动。正如哈利迪和莫罗所说的: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绿洲”来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让人与人在游戏之中能够产生互动,通过这样,让人找到自己的同伴、朋友和知音。游戏让玩家集结在一起,玩家在游戏中体现出的精神让游戏乃至自身变得伟大,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我非常同意敖厂长在他的视频里说过的一句话:“你最耀眼的瞬间并不是你胜利的那一刻,而是你全心全意投入到你所热爱的那一刻!你奉献了热情,你得到了乐趣,你就是真正的头号玩家!”
你说,这样直击心灵、震撼人心的情怀,我能不买账吗?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 首页
-
- 页 / 共页
-
你所不知道的上古页游 *本文为“游研社2周年征文活动”读者投稿。 今天的页游 提到“网页游戏”,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很可 ...Realchris2018-05-29